查看原文
其他

木木人物|刘娃:我想把人性带进这个科技的时代

她在北京边缘的草地和果树之间长大。村里一条土路穿过成片的高压线,一直延伸到荒芜的坟地。


她童年的旧花园如今已经易手多次,成了混乱的棚户区,记忆也没了生机。


她搬进了城里,又去了其他城市,遇到了喜爱的人,却有时与他们分开。我们肩并肩,却始终孤独。


记忆能够长久吗?承受着自由的重量,无处停泊。快乐究竟能逗留多久? 


……


“她”的故事,被安置在“锡人的心脏”最深处、最狭小的一间展厅中,人们却总在展厅前排起长队。藉由“她”的故事,每个人都会在情感的共鸣中对自己有全新的发现这件作品就是艺术家刘娃的互动装置《Still》,以最高科技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最本真的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50w4hth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们请刘娃谈了谈这件作品、她对人性的探求以及她刚刚开启的艺术生涯。



刘娃《Still》,2017


拉开小展厅的隔离帷幕,走进只属于一个人的黑暗空间,伴随着玻璃与钢琴的灵动声音,整个环境轻微地颤动着。在这里,观者戴上可以捕捉其脑电波的EEG头环并坐在桌前阅读一本由刘娃手绘的绘本。


作品《Still》中由刘娃绘制的绘本


随着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变化,观者可以通过意念与装置互动,实时控制四周灯光和物体的变幻。集中的注意力会让台灯逐渐明亮,墨汁不再涌动,树叶停止颤抖,直到一切归于平静。而当观者读完书,随着其脑电波活跃度的降低,台灯也变得昏暗,并引发墨汁与树叶的颤动,使人心绪不宁。环境的忽明忽暗、忽动忽静也让观者不断反观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在《Still》中,每个体验者都是表演者,而每次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我跟作者的经历有点像,对她的故事也比较感同身受。我们都是背井离乡,去了很多地方,在国外读书,故乡的回忆渐渐模糊并对此有一种无力感……我都能理解。用科技的手段来印证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的体验,这样很好,(这件作品)拉近了创作者和体验者的距离,我觉得这是一种运用科技的很好的方向。


Edward 张,加籍华人,“锡人的心脏”观众


一开始我不是很相信这个头环真的能检测我的脑电波并控制整个环境,然后我尝试了一下,当我认真读这本书的时候,灯光突然亮起来,真的挺惊讶的,对这个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然后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注意力很集中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能观察到自己慢慢静下心来的这个过程,还是挺好的。


闫铭洋,学生,“锡人的心脏”观众


与作品中“她”的经历基本相似又有所不同,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年轻艺术家刘娃拥有人类学和艺术的双重背景,她以创作不断探寻着精神性上的丰富可能。在接受木木美术馆采访时,她说:“我想把人性带进这个科技的时代。”


 - 谢谢刘娃 -


参与作品制作

作曲:Sam Wu   演奏:张楚晗   科技:BrainCo






点击“展览详情”查看《锡人的心脏》展出内容

关注木木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MWOODSBeijing

及服务号MWOODS木木美术馆

及时获取展览信息及售票动态


展览门票购买

木木美术馆微信服务号

MWOODS木木美术馆

长按二维码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